Pages

Thursday, December 15, 2022

统考课题前世今生之我见

南下办校

想当年华社飘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虽然绝大部分都是猪仔,但当中还是有一些靠着商才、或是拼搏精神成功慢慢地累积了财富,选择落地生根,
他们同时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如陆佑、陈秀连、叶观盛等一众比较成功的人士开始出钱出力创办了学堂,在清末明初把老师引进来,
一步一脚印秉着给当时在马来亚的华人子弟和他们的下一代继续传承中文母语、四书五经、中华文化与知识。


左到右:张弼士,陆佑,叶观盛

根据维基的资料,马来亚第一所中文学校采用广东话为教学语的五福书院于1819年在槟城成立。
马来亚第一所新式现代化学校中华官音学堂,在满清驻槟城理事张弼士的大力捐助下,于1904年在槟城正式开课。
接着吉隆坡尊孔学堂创办于1906年,成了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私立中学学府,之后的坤成女子中学及育才学堂分别创办于1908年。

抗日时期,学校被迫关闭,一些辛辛苦苦建立的学堂被摧毁,一些则被当成了日军的办事厅、扣留营。当时的华社支离破碎只能到处东躲西藏。
直到抗日过去回到家园,经过华社各方努力,出钱出力地修复后,学校渐渐恢复之前的样貌、学生们开始回校上课学习中文。

董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和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相继于1951年与1954年成立,
只为捍卫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权益,为华文教育与相关工作者谋福利,在大家相互交流、合作帮助下,让华文教育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绵发展下去。
如今是全国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和华文独立中学(独中)的董事会与教师会通过各州董联会与教师会组合而成的联合体。
董教总作为马来西亚国内华文教育的捍卫者、先行者、规划者,在华文教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国内华文教育发展蓝图、独中教学大纲和统考等都有董教总的身影。
董教总已树立起其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言人和华社民办教育中央领导机构的鲜明形象。

教育改制

1961年教育改制时期,政府通过法令,颁布以马来文国语为教学媒介的新政府教育体系,(看:1961年教育法令
这被认为乃是马来亚立国初期当局强行实施欲消灭华文学校的“政治产物”。
接受改制的学校学堂,必须采用政府设定的教学大纲、接受管制、聘用政府批准的师资、并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
然而它们同时也将获得政府承认,也同时获得政府津贴,学生之后可以升学深造。
由于里面存在不平等、摸棱两可的模糊地带,当时许多华社、华教斗士包括董教总群起强烈反对,
坚持华文母语教育,并努力期待争取将华文列为国家官方语文。
可是即便如此,在这场威迫利诱和软硬兼施的改制风暴,华文独中的办学陷入低潮,其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林连玉、沈慕羽等最后落下被扣留、被革除、甚至被褫夺公民权等下场。

那些不接受改制的,坚持依然使用中文为媒介,主推中文考试,坚守中文母语教育的学校,就成了今天的独立中学。
尤其在时任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华文独中面对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更被视为收留落第生、超龄生和“破铜烂铁”的补习学校。
独中整体士气低落,惨淡经营,不乏一些学校最后还是被迫签下了接受改制。

其中拿尊孔学校为例,早在1958年,为了更好的管理,中小学行政分立,翌年尊孔小学接受改制成为尊孔国民型华文小学,
尊孔中学就改制的课题上,吉隆坡尊孔中学董事会内部出现分歧,最终在1962年接受改制,也就是今日的尊孔国民型中学。
同时尊孔独立中学也在1963年开办以延续华文中等教育的使命,并发展至今。
在当时,独中与国中的关系可说是势不两立的。
尊孔独中的开办,在当时华文教育低落被打压的氛围下,以收容不能在尊孔国民型中学继续深造的超龄生及不符合资格的学生。

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对华文教育尤其独中再次出钱出力,相互帮忙和坚持走下去。
这其中也出现不少为我们的华文教育掏心掏肺、出钱出力、不畏强权,最后还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的华教人士不计其数。
其中除了林连玉、沈慕羽,还有林晃昇、陆庭谕、庄迪君等人。


左到右:陆庭谕,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

重新出发

经过30多年的奋斗和建设,最终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灭亡边缘救活和发展起来,到今时今日的规模。
独中生在校园内除了追求学术上的成绩,同时校园也在不断的推崇中华文化的尊师重道和礼义廉耻的道德思想。
使得独中的学术与才艺水平维持一定高的水准,独中统考文凭受世界许多大专承认外,独中生向来在纪律操行方面也享有不错的口碑。
而近年来独中的学生人数也逐渐的增长,每年每个家长都抢着独中的位子,尤其在雪隆一代,可喻"僧多粥少"。
(看:雪隆8独中初一新生 8468人报名录取56.97%
毕竟在现有教育法令下,不管60年前,还是今日60年后,政府早已经限定马来西亚只能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
其实这不也是为了抑制董教总的势力,毕竟董教总是私人民间组织,它不隶属政府机构底下的教育局。
如今的事实依然转变,报不上独中的,只能花更多的钱去其他私人机构的私立学校,不然就只能去读免费国民型中学了。

与华小的命运一样,因为政府不再批准华小的建设,
因此你可以理解为什么许许多多即便在乡区只有几个学生,面临学生荒的微型华小同意迁校也决不同意关闭。
华教人士都会出钱出力向政府争取校地,或是自行掏腰包捐款捐地、争取迁校,但决不同意关闭华小。
因为关了,就没了。懂得都懂。

今天你我他可以学习华文教育,读写讲中文,保留华人传统和习俗,这一切全然不是应份的。
这一切一切,我们的华教先贤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是先贤们不畏强权,为民族和为文化斗争,出钱出力争取回来的。
从当年来南洋谋生的华侨创办的书塾到今天的华小和独中,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那么普及的华文教育。其中独中就见证这整个的历史巨轮。
虽然今时今日,独中不再是"唯一"的私立学校。如今随着教育普及,马来西亚已经出现大大小小为盈利的私企私立学校,
独中依然打着维护“中华文化与民族母语教育”的旗帜,只是如今独中在发展的同时虽然不计盈利,但也同样看重盈余。
马来西亚人除了可以选择就读政府的免费国民型学校,也可以跳过选择就读各式各样的私立学校包括私人独立中学。
读独中的意义更多的是:中华情怀学习中文支持、维护并传承民族文化、它的学费也比其他私立学校更为合理、便宜

为了持续收纳想到独中求学学生,独中必须提供更好的师资、提供更好教学设备,翻新校舍,或是建造新的校舍,
在没有政府的帮助下,又不希望像外界其他私立学校一般的高昂学费,又不能增建新的独中,
在原有独中的基础下,学校便需要扩建扩建、不是往上建、就是买地建,这些除了动用学校、董事会的钱外,依然不够的,还需要筹款筹款。
为此,很多时候,华社民间团体都会自发性的捐款,因为大家知道这是维护华教,让更多辛辛学子能够进入独中受华文教育的唯一办法。
这就让本地独中的成功成为了本地华社在华文教育的骄傲,这一份功劳绝对是属于所有华社的。

教学大纲与统考

独中的教学大纲相比政府的国民型中学更为灵活,而且时刻与时并进,确保学生时刻与国家、世界接轨。
独中有更多的而机会与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学校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研究、学士比赛,
另外独中生除了需要应对独中统考,也需要应对政府考试,还所以独中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原本就比政府国民型或是其他私立学校的多。
(许多私立学校打着“某某国家”教育大纲,毕业后直接可以前往某某国家,因此学生没有也无需应对政府考试)
但毕竟每个学生的时间有限,因而偶尔也为国内一些有心政党诟病,例如:
当我们努力学习中、英文的时候,许多的独中生国语马来文在读写看上被发现相对薄弱;
当我们在读着世界历史的时候,自己却对出生地马来亚历史的认知显得缺乏;
因此既然是读独中,一些学生自觉的放弃政府考试的一些科目。这我只能说独中生被灌输的世界观概念比较高。
当然这不能一概并论,还是有许多独中生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这一些的不足。
他们除了在统考获得佳绩外,政府考试同样也获得十分标清的成绩。

国小生上升独中的案例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是华小生升独中。
因此独中统考(UEC)就是对咱们12年从华小到独中所接受的华文教育做一个最终的评估。
独中统考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界最崇高、最顶级的评估考试,也可以代表着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的水平。
统考是由董教总于1973年发起筹备,于1975年成立,并在同年进行第一届的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可分为初中统考与高中统考。
参与统考的学生会获得由董总考试局颁发的统一考试成绩证书。
如今的统考已经被国内外许许多多的大专学院,或是企业等承认。
统考生毕业在后,可以凭着优异的统考成绩被新加坡、澳洲、英美、中国、台湾等地以保送生、颁发奖励金的模式争相录取,
其中也包括最顶尖的剑桥和哈佛大学。
国际上也有不乏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是马来西亚独中毕业的学生。
如今国内许多的本地大学承认外国的学校文凭,好让外国学生来到马来西亚进入公共大学就读,
却唯独统考无法在自身国内被本地大学被录取、或是被政府企业所聘用,这是相当讽刺,相当可惜的事。
明显的这根本就不是学术的问题,是国内的种族与政治课题。

看:全国教育行动理事会促首相 “别承认统考别批准拨款

立场

作为国内捍卫华文教育的民间私人机构-董教总,
无论什么人当政府,永远为华文教育与统考文凭争取地位永远是董教总的立场。
时不时就向政府呼吁呼吁一下,这是董教总对统考、对华教的坚持奋斗方向,
即便我们都觉得有时这样的提出很不合时宜,就像右派极端主义崛起,安华政府还不一定坐稳的时候...。

作为政府,在这片思想依然相对保守的马来土地上要承认华人的教育系统、教育体系,着无疑自打自己多年来的嘴巴。
在蓄势崛起的极端种族主义声浪底下,承认统考课题被当成了同时也是华人主义抬头、偏袒华人、断送马来人的权益的决定。
毕竟要捞取选票,就需要讨好马来人,因此政党一直消费华社,但若没有绝大部分巫裔的支持,这根本落实不来。

这一份承认说实在,以目前马来西亚的状况,成绩优异的独中生一出来就被许多国家录取了,
根本不需要留在国内大学或是进入政府企业底层。承不承认其实也不太重要。
这好比进入其他私立国际学校一般,政府承不承认它的文凭一点都不重要。
当父母亲把孩子送进私立国际学校或是独中的时候,国内本地大学已经不在主要的升学考虑范围内了。
而且从私立学校、独中毕业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没有谁会以进入政府企业工作为目标。(至少我身边的都是这样)

但若能有这一份承认,它带来的意义却确是十分深远,足以感动所有为华教奋斗的几代人。
它代表着马来西亚政府对华社、对董教总在这片土地上办教育100多年来的坚持贡献、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统考水准的肯定。
今天的独中虽然大部分依然是华人子弟,但其实也不乏其他种族如巫裔、印裔的老师与学生。
他们的父母能把孩子送入华社办的学堂,都不送入政府为国民的免费学校,就代表着对独中、对董教总课纲、对华文教育的肯定。
尤其是巫裔同胞,即便在国内蓄势崛起的极端种族主义声浪底下,即便知道不管在华小还是独中的食堂,饮食上多有不便之处,
但是他们还是把他们的孩子送入华小、送入独中就读;巫裔老师依然在独中执起教鞭,教导学生们。
只可惜,这只是少数。

独中课纲、独中统考和独中生向来都不是学术才艺或是纪律的课题,一直以来、一向以来都是种族和政治的课题。
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华社的心其实已然平静如死水。
独中已俨然成了国内华社低门槛,人才培育、毕业后就凭着统考文凭直接输出送往国外的教育培训机器。

独中生的默契

有没有发现独中生之间都有着一份默契,
当知道聊天的对方也是某某独中生的时候,心里不由得特别好感,特别好聊,也特别相惜。
不管富贵贫穷,独中生的孩子绝大部分最后也会成为独中生,其余的或许到其他私立或是国际学校,都不会选择国民型中学。
每每遇到在外筹款的小学生或是独中生,独中生毕业的一定会捐钱。
每一位独中生都为自己在独中毕业感到骄傲。

那是因为一份情怀、一份传承的心,一路走来,我们知道先贤们办教育不容易,我们能说一口华文,都是上一辈为华文母语教育的付出。
当哪天事业有成了,一代接一代,接下棒子继续维护华教、为华教付出。
让我们下一代和我们一样,为我们身为独中生、或是说得一口中文而骄傲。



以上是我个人立场、个人感想以及个人的对华文教育的一向来的理解,
上面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则是在写这一篇感想时从网上搜索回来的。
如果我有任何说错的地方,请纠正。



= Copyright by Joseph Ohlian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